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东江铁流卫河山,南粤旌旗遍地红

时间:2025-07-07 09:06:00 浏览: 0

抗战文物里的故事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推出“抗战文物里的故事”栏目,深入走访省内抗战相关纪念馆、陈列馆、遗址等,挖掘馆藏文物、史料背后故事,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起众志成城、强国强军强大意志力量,敬请垂注。

在东莞市大岭山镇,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掩映于苍翠山林之中,庄严肃穆。这是纪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前省内规模最大、设置水平最高的遗址类抗日战争专题博物馆。

东莞是东江纵队发源地和重要活动地区。1940年10月,东江纵队前身之一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如今所见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5年9月3日建成开馆,就坐落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大王岭村的一个山头上。

生动再现东纵烽火

沿着葱茏草木间的石阶拾级而上,步入馆内,首先看到的便是“东江铁流 南粤旌旗”东江纵队历史主题陈列。

这一常设展览展出了450余件(套)文物、800余张历史图照,分9部分系统呈现东江纵队的创建、发展与胜利历程。

讲解员何仲财介绍,第三大队初入大岭山时,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毫不退却,顽强作战。其中,百花洞战斗尤为英勇激烈,战后被日军头目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1941年6月10日,日军400余人夜袭大岭山百花洞村。第三大队提前掌握情报,迅速在周围高地设伏,并动员附近村庄的自卫队员和民兵参战。

11日拂晓,战斗打响,日军遭遇突袭后大乱。到了中午时分,附近一带处处都是游击队和民兵,他们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战斗历时两天一夜,最终毙伤敌人50余人,缴获一批弹药辎重,日军大队长长濑被当场击毙。

承载着这段战斗历史的,是由东纵战士卢锋家属捐赠的两件文物——日军三八式步枪的枪栓与防尘盖,这也是馆长王红星心里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短短的史料之外,百花洞战斗留下的文物少之又少,这两件实物尤为珍贵。

东江纵队所处地域孤悬敌后,饱受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夹击。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共作战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过程中,有2500余名战士为国捐躯,其中就包括“小鬼班”班长黄友。

东江纵队“小鬼班”队员年龄小、易于隐蔽,常常负责侦察伏击日军。展览中一组名为“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的雕塑,还原了这群“小鬼”英勇作战的故事。

1944年7月的一次战斗任务中,黄友带着“小鬼班”队员引开日军火力,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离。但由于敌众我寡,有5名小战士在狙击阵地上牺牲。

后来,这一英雄事迹被延安《解放日报》报道,黄友被授予“抗日英雄”称号,还被中共中央追认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和“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东纵历史,进而认识到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馆长王红星有不少心得。

他介绍,近年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入挖掘并活化馆藏与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红色资源,持续开展红色教育与国防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锻炼中成长,也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刻。

每年夏天,这里总是童声不断。小学生们顶着烈日,化身“东纵小战士”,参与内务评比、特训操课、童军拳术、安营扎寨等项目,在体验行军生活的同时,感受革命精神。

自2006年开办以来,“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已累计举办百余期,超万名“小战士”从这所“小军校”毕业。

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第二课堂”。借助“展厅情境教学”,老师们将课本中的抗战内容搬进展馆。以东莞本地抗战史为依托,学生们还可以进行“实景综合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纵深局限。

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大家团结报社旧址,学生们换上旧时服装,学习监听电报,并利用物理、数学等知识破解密室机关,穿越历史烽烟,重温扣人心弦的紧张时刻。

此外,面向大学生,纪念馆创新推出“东纵联大——共建高校联合系列活动”,与近20所省内高校合作,以红色文化展演为核心,推动大学思政教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馆还将继续常态化开展各类研学活动,并承办“粤游粤红”第三届广东红色旅游季启动仪式,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文物故事】

邹韬奋题词“保卫祖国 为民先锋”

抗日救亡运动磨炼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爱国文化人士和民主进步报刊。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军开始大肆搜捕这些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

中共中央对此高度关注,多次急电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组织营救。承担营救任务的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及粤港两地的地方党组织。

营救行动自1942年元旦开始,前后历经6个多月时间。邹韬奋、茅盾、梁漱溟、何香凝等800余人被成功营救。他们抵达宝安、惠阳抗日根据地后,受到了游击队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并被邀请参加各种政治、文化活动,推动了宣传工作的开展。

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还欣然挥笔,为游击队创办的报纸书写了“东江民报”的报头。他还写下“保卫祖国 为民先锋”八个字,赠给游击队领导人曾生,盛赞游击队为全民族抗战所作的重要贡献。

这次惊心动魄的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恢宏历史中的生动一笔,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护了一大批文化精英。邹韬奋的这一题词,更成为东江纵队英勇事迹的重要见证。

题词原件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目前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常设展览中展出的为复制件。

《邹韬奋题词》复制件。黄政正 摄

《东江纵队成立宣言》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大亚湾,入侵广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先后在惠阳、东莞、宝安等地组织了两支抗日武装。1940年9月,两支抗日游击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43年12月2日,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基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惠阳县土洋村(今属深圳市大鹏新区)正式成立。司令员曾生、副司令员王作尧、政治委员林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联名发表《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达了打败日寇、为建设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的决心。

成立时,东江纵队下辖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共7个大队3000余人。纵队成立后大力加强部队建设,广泛开展杀敌竞赛和扩军竞赛,不断向日伪军发动进攻。

在远离中共中央,且难以取得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战场直接支援的困难条件下,东江纵队与其他人民武装共同坚持了华南地区的敌后抗日战争,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一万多兵力的劲旅,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宣言原件现藏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目前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常设展览中展出的为复制件。

《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复制件。黄政正 摄

获救飞行员唐纳德·克尔的军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江纵队与盟军展开了广泛合作,特别是在情报收集和营救盟军飞行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2月11日,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出动30多架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从广西桂林基地飞赴香港,轰炸被日军占领的启德机场。

当时,空战进行得十分惨烈,飞行员唐纳德·克尔中尉的战机被日军击中起火,克尔被迫弃机跳伞,降落在九龙观音山附近。

正在附近执行任务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小通讯员李石经过此处。他把克尔藏到一个暂时安全的山洞,回去向游击队报告了此事。

在之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不同的游击队员和村民来到克尔藏身的地方,送食物、送被子、送衣服,为他包扎伤口,帮助他转移隐藏。

在港九大队的掩护下,克尔被安全送到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土洋村,并受到司令员曾生的接见。当地人民为克尔举行了欢迎大会,还赠送给他一面写着“空中英雄”的三角锦旗。3月中旬,克尔安全返回第十四航空队桂林基地。

2009年,克尔的两个儿子专程来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感谢东江纵队对其父亲的营救,并向纪念馆捐赠了克尔当年在华作战时穿过的美军飞行员军衣及两张照片,寄望中美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

唐纳德·克尔的军衣。黄政正 摄

南方+记者 王颖 马新杰

通讯员 张俊 何飞彪

统筹 祁雷 杜玮淦 尚黎阳

【作者】 王颖;马新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