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上半年规工增长11.2%!大项目大平台驱动“惠州制造”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8-28 08:46:00 浏览: 0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今年全面开工建设、朗峰5G智能终端产业园全面交付、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预计今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加速搭建……随着一个个大项目、大平台顺利投产或稳步推进,惠州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惠州制造”向强而进、向新而行。

记者从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获悉,2025年全市重点项目335宗,年度投资计划1249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738.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9.1%,比序时进度高9.1个百分点。其中,152宗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9.9%。全市各地正以坚实的项目支撑和制造“硬实力”,进一步擦亮万亿工业大市底色。

世界级项目推动石化产业升级

重点项目是“惠州制造”向强而进的“强引擎”。7月15日,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式投产。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有机化工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作为世界级化工综合体,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年产160万吨乙烯、265万吨聚乙烯和聚丙烯,将推动惠州石化产业从传统能源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纪红兵认为,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带动下游的一些大型配套项目进驻,能立竿见影地带动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带来更多的税收、就业,给地方创造实实在在的利好,助力惠州加快向万亿GDP迈进。

202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赋予惠州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等四大战略定位。

大亚湾石化区每年可提供130多种近3800万吨基础化工原料,为下游产业链延伸提供坚实支撑。为加快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惠州统筹推进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一园两区”同频共振,打造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如今,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互联互通的石化专用通道已贯通,通过共同编制全产业链招商图谱、紧盯头部企业精准招商,正形成“产业集聚、原料互供、优势互补、设施共享”的一体化格局,打造新材料领域“优等生”俱乐部。

值得关注的是,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惠阳区新材料产业园3个化工园区现已全部完成化工园区认定复核,惠州成为全省率先完成化工园区认定、复核工作的地市。接下来,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将以推进化工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努力打造安全、绿色、生态、循环的现代化工园区。

汽笛鸣响,当“大图荣耀”号从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启航驶向越南海防港,“惠州—海防”国际航线正式开通,为惠州企业拓展东盟市场开辟高效通道。大亚湾正全力推动惠州港从“产业港”向“贸易港+产业港”转型,加速推进“三码头一库区”建设,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为石化产业开辟更多“黄金通道”。

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惠州制造”底气更足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惠州制造”向新而行的“动力源”。今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加快建设具有惠州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大项目是稳经济、促转型的核心抓手,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经济指标。记者从《惠州市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看到,产业工程共有185项,今年计划投资563.96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生物产业工程、新材料产业工程、重化工业工程等关键领域,为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2+1”产业集群向高质量进阶,集群效应加速转化为增长动能。在仲恺高新区,作为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阵地,正推动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支持TCL、德赛、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人工智能标杆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龙头企业的“链主效应”持续凸显,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TCL科技、TCL实业、亿纬锂能、德赛西威等4家惠州企业上榜,覆盖显示面板、新能源电池、汽车电子等细分领域。

新兴产业在园区沃土中加速成长。作为全市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之一,毗邻深圳坪山的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南部塘横片区建设火热。江丰靶材、瑞珂玛、华南立能等项目加速推进,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在这里扎根生长,为“惠州制造”培育新的增长引擎。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惠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继一季度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电子行业增长15.7%,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增长5.4%,生命健康制造业增长13.6%;规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5.3%,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1.8%、42.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大项目持续落地、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惠州制造”的“强”与“新”有了更足的底气。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于泽评价,惠州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两重”建设机遇、发展“文旅+体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接下来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向新而行,拥抱未来”。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