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携《沧浪之水》《如何是好》来渝签售,作家阎真:在规则洪流中也要守护心灵之光

时间:2025-07-27 08:54:00 浏览: 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里这个名句千古流传,也为著名作家阎真提供了创作灵感。他取“沧浪之水”之名完成的青年成长叙事题材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已畅销20余年,再版百余次。近期,他又推出了被称为“女版《沧浪之水》”的《如何是好》,再度引发文坛关注。

7月26日,第33届书博会主会场湖南展区,阎真携《沧浪之水》《如何是好》重磅亮相。在主题为“观沧浪,我们如何是好”的阎真作品签售会现场,新老书迷们一起齐聚一堂,与阎真一起畅聊文学、生活,以及现实和理想。在阎真看来,他的作品取“沧浪之水”之意,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勉:在现实生活的规则洪流中,我们不可随波逐流,要向内求索,守护心灵之光。

“沧浪之水”

一种现实生活的隐喻

发表20余年来,《沧浪之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读者。这部作品于2001年首发于《当代》,同年出版单行本,很快引发阅读热潮。在这部青年成长叙事题材小说中,阎真试图探讨青年一代的成长之路,他以对主人公池大为的塑造提醒人们,面对现实困境,假如选择“浊”的方案,将始终承受心灵的煎熬。

阎真在分享自己的作品。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摄

这样的小说题材选择,与阎真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出身于湖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他,早年也曾遭遇坎坷,1980年,他以湖南株洲文科第一名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此命运开始转折。北大毕业,他曾回到湖南师大任教,之后出国,经历了一番“折腾”的人生,他最终选择回国,继续在高校教书,继续文学创作。

书中主人公池大为的人生轨迹,渗透了阎真的个人体验和人生思考,“我想我写的远非简单的个人奋斗史,而是一面映照特定时代结构下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人的镜子。这也是20多年来,读者一直深有共鸣的原因。”以“沧浪之水”为小说题目,阎真直言,他将其视为现实生活的隐喻,指向复杂社会规则与生存压力的无形洪流。

“怀抱理想主义的池大为遭遇身份的转变时,同时也感受到价值坐标的剧烈震荡。”阎真说,小说试图深刻揭示个人在庞大系统中的挣扎、适应与内在冲突,尤其是个人面对现实做选择时的旷日持久的搏斗。池大为的痛苦、坚守与最终寻得的立足点,都指向一个永恒的追问:在“入世”的现实洪流中,如何守护内心的“一点灵明”?如何在认清规则的同时,不被规则完全吞噬?这些,正是“我们如何是好”这一时代叩问的沉重基石。

“如何是好”?

在价值迷途中寻找确定性

如果说《沧浪之水》更多聚焦于特定环境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那么阎真的新作《如何是好》则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了当下青年一代在价值多元时代所面临的普遍性迷茫与艰难选择。

有意思的是,《如何是好》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口吻,以男性作家身份,采取女性主人公(许晶晶)的视角叙事。书中,许晶晶来自虚构的津阴县二圩镇,好不容易考进了省城大学,陆续遭遇保研失败、求职受挫、爱情失意……历经毕业后不折不挠自立自强的10年,终于寻得了工作、感情的逐渐稳定。

评论界认为,《如何是好》延续了阎真对“生存法则”命题的探索。当传统路径被改变,成功定义变得模糊多维,物质丰裕与精神焦虑并存时,个体如何锚定自身?如何在喧嚣中辨识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对此,阎真告诉广大读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面临的终极挑战始终不变,那就是——如何在认清生活真相,包括其残酷性之后,依然能够找到行动的依据和内心的安宁,从而做出属于自己的、负责任的“好”的选择。

本次书博会分享活动现场,不少重庆书迷是第一次见到阎真,阎真身上那种学者特有的理性穿透力和作家的共情能力让读者印象十分深刻。在将两部作品的核心精髓娓娓道来的同时,阎真并未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共同思辨。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深刻的思辨性,引发了现场强烈共鸣。在交流环节,读者、媒体记者、读书博主等踊跃提问,就书中人物的选择、现实困境、文学价值分享思考,也向阎真求教。

此情此景也让作家本人非常高兴,“书写出来,有人看,已经非常欣慰,还能引发思考,那就是好上加好了。现在很多朋友面对现实难免困惑,其实在这些问题面前,主动去思考,本身就迈出了寻找出路的可贵而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