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9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邱丰 蔡紫旻 赵伟 许小程 通讯员 颜志钦 文/图)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永春县桂洋镇岐山村大白岩附近发现一处元代道路遗存——岐山村古石阶。这处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石构台阶,是当时大白岩僧众上下山的必经之路,历经680余年风雨仍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闽南古代道路交通及民俗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构台阶历经680余年风雨仍保存基本完整
岐山村古石阶位于永春县桂洋镇岐山村大白岩附近,呈西北—东南走向,现存两段上下相连的台阶,总长约6米,宽约2.7米,高差1.5米,占地面积41.52平方米。石阶采用全石构造,每块台阶石长约2米、宽约0.3米,表面因岁月侵蚀覆盖青苔,却依稀可见规整的砌筑工艺。台阶顶端两侧立有一对圆形抱鼓石与一对石狮子,上段共9级台阶,左、右两侧垂带分别阴刻楷书铭文:“岐山保檀越郑永章修造三座堦”“铺砌数丈路,肇记于石,时至正壬午”,共27字,清晰记载了捐修者、修建内容及年代,是“四普”工作中少见的有明确纪年的古代道路遗存。

台阶两侧阴刻楷书铭文
文物专家认为,古石阶的建筑细节蕴含丰富文化信息。抱鼓石与石狮子的组合,反映了古代的装饰艺术与“驱邪避凶”的民俗信仰。“檀越”一词的出现,体现了元代闽南地区佛教信众通过捐修道路参与宗教活动的社会现象。

台阶顶端的圆形抱鼓石与石狮子
“这类山区交通遗存此前发现较少,尤其是带有明确纪年和捐修者信息的,极为少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永春县普查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石阶结构稳定、保存完整,其砌筑技术与铭文内容,为研究闽南地区的古代交通道路网络和修造技艺、宗教信仰和传播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岐山村古石阶拟列入永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