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当城市文旅遇到“天作之合”的IP:《盗墓笔记》宇宙的在地化叙事

时间:2025-08-28 14:01:00 浏览: 0

2025年8月,长白山景区安检拦下了数把即将上山的黑金古刀——这不是武侠剧中的场景,而是《盗墓笔记》粉丝“稻米”携带的道具。他们身着书中角色张起灵的服饰,赴一场跨越十年的“重逢之约”。

这场约定源于《盗墓笔记》中的情节:吴邪挚友张起灵为守护青铜门,定下“十年之约”,约定吴邪十年后到长白山接他“回家”。2015年8月17日十年约满,不少“稻米”聚首长白山,此后“八一七稻米节”成为固定活动。

2025年恰逢第二个十年之约,长白山不仅办起音乐会、cosplay秀、主题集市等活动,还在交通、住宿上做足准备,用细致的服务接住专程赶来赴约的各地“稻米”的热情。千里外的杭州,作为吴邪的故乡同样热闹:活动期间城西银泰挂出主题海报,西泠印社美术馆推出“八一七稻米节”系列展览活动。

这个夏天,长白山与杭州,共同承载着这份热爱。

热闹不只是在活动期间,近十年来IP痕迹早已融入日常:杭州西湖、西泠印社旁,“稻米”常循着书中情节打卡,街边小店的相关明信片藏着默契;长白山脚下步行街的“稻米驿站”、外立的张起灵等身塑像,则成了“稻米”的念想。

从2015年稍显稚嫩的集结,到2025年官方引导、多城联动的文旅盛事,“八一七稻米节”早已跳出圈层。它像纽带,将IP与两座城市相连,既改变了文旅氛围,也拉动了经济增长。

事实上,“IP + 城市”联动的案例不在少数:大理因《去有风的地方》成为“治愈系旅行地”,镰仓平交道因《灌篮高手》成为青春地标,但也有不少城市和区域难逃热度淡去的困境。相较之下,《盗墓笔记》与长白山、杭州的联动不同,它们没有单方面依赖IP或让城市“临时搭台”,而是实现了深度融合让热度持续。优质IP如何融入城市文旅、带来长久影响?这是双城需探索的课题,也为正在寻求突破的城市提供了参考样本。

赴一场跨越十年的“重逢之约”(图:视觉中国)

一个IP的两种落地

“八一七稻米节”音乐会散场时已近深夜,来自广东的“稻米”圆圆和朋友攥着cos道具走进长白山高铁站。候车厅长椅上已有不少人,他们在角落坐下,以背包为枕眯眼打盹,周遭满是轻鼾声。不知过了多久,有人轻拍肩膀。圆圆睁眼时,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站在跟前,告诉他们没住处的游客可随其前往安置点。

随后,他们乘行政中巴到二道白河镇一所高中宿舍落脚——这晚,不少“稻米”都在这样的临时安置点寻得歇脚处。

为了缓解住宿压力,长白山多家学校向游客开放住宿。以长白山技师学院为例,8月初该校便筹备应急宿舍,提供465个床位,宿舍均为独立卫浴、24小时热水,8月14日前换了全部纱窗,配备一次性洗漱用品,每层设洗衣房。

《盗墓笔记》系列活动从8月初便启动,对此,长白山管委会做了系统性的筹备:一边办音乐会、cosplay秀、主题集市等活动,一边完善支撑服务。考虑到粉丝们的交通需求,国铁沈阳局增开12对临时客车,二十余趟列车重联运行;延吉车务段加密了长春龙嘉机场至长白山的高铁班次,还对接调整公交运营。

活动期间,部分公交免费接驳或延长至深夜,巡游巴士在打卡点之间循环穿梭,演唱会后还有民警和志愿者在街头分流,志愿车队分批送“稻米”回酒店。

这些服务的背后,是当地紧扣“特定地点”做深IP联动的思路。这个“点”,正是《盗墓笔记》“十年之约”核心场景青铜门所在的长白山。2015年暑期,“十年之约”从文字照进现实,长白山游客量同比激增50%,当地青年联合会敏锐抓住信号,很快就与IP版权方签约,从官方角度认证了“八一七稻米节”。

后来,开发建设集团、邮政局等陆续加入,让粉丝的自发赴约有了更多的支撑。

十余年间,长白山的动作始终围着这个“点”扎深:早期先做基础保障接住粉丝的热情,后来慢慢转向IP的实体化落地。2022年,“稻米驿站”在二道白河镇商业街落成,集衍生品售卖、粉丝交流于一体;2024年春节,用雪雕将“云顶天宫”与“青铜门”还原成现实景观;2025年新开业的“金1172情景式演艺街区”里,不仅有复刻的青铜门,还有一连串书中场景。这些举措把虚拟情节牢牢锚在长白山,让“十年之约”的情感与这片土地深度绑定——粉丝提“赴约”就念着长白山,提长白山也自然想起这份IP情谊。

同样与《盗墓笔记》IP有着深度联系的另一座城市是杭州。如果说长白山是锚定“一个点”做深,杭州则是跳出“单一地点”,走了条“由点及面”的路。作为书中主角吴邪的故乡、“吴山居”所在地,杭州没有局限在某一个地标里,而是借IP把城市散落的文化节点串联起来。

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盗墓笔记》IP与该组织的合作始于2018年,彼时双方联合推出了为稻米专门设计的系列活动,其中,“杭州体验打卡挑战赛”串联起来的浙大玉泉校区、西泠印社、南宋皇城小镇等的“西湖线”,与途经武林门码头、中国刀剑博物馆、运河金石博物馆等的“运河线”完成了IP在现实地图中的首次关联。

这个类型的活动,让“稻米节”不只是粉丝的节日,也成了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

2024年,活动扩展至二百大鬼市的文玩体验、烟霞三洞的石刻探访、清河坊的宋韵追寻等,甚至吸引了泰国粉丝团前来西泠印社体验。

书中或提及或关联的真实地标,被有效整合为可供粉丝探索的“文化地图”,将简单的景点游览升维成由IP引导的城市漫游。

在《盗墓笔记》IP为杭州提供的平行时空里,故事的日常性与城市的真实地理被衔接起来。杭州正是利用了这种“日常感”,将IP的吸引力转化为一种对城市深度探索的驱动力。及至此刻,IP元素已悄然退居幕后,真正让游客驻足、体验并为之赞叹的,是杭州这座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是潜藏于街头巷尾的城市气质。

这种策略进一步体现在IP与城市品牌的共生上。

2023年,书中角色“张起灵”的形象出现在杭州亚运会的官方宣传视频中,标志着IP角色已从粉丝圈层的偶像,跃升为能代表城市年轻活力的文化符号,也体现着城市对年轻一代的拥抱。

与此同时,IP方与西泠印社等本土文博机构、老字号联名推出文创产品,将粉丝的情感消费与城市独特的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了IP价值的在地化。由此,IP的流量价值被精准导向了城市存量的文化资源,实现了对城市内涵的再发现和再推广。

两座城市的路径差异就此清晰:长白山是“顺势而为”,锚定“十年之约”的核心地点,用扎实的服务和实体地标把IP与地方绑紧,让情感有处落地;杭州是“谋定而动”,借IP把城市的文化点串成线、铺成面,让粉丝对IP的爱转成对城市的探索欲。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等内容“天作之合”的IP无异于守株待兔,毕竟不是处处都有长白山。杭州的路径,恰恰为更多城市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方法论”:真正的护城河,并非源于IP赋予的先天优势,而在于城市管理者能否洞悉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并以一种开放、谦逊且充满创造力的姿态,将IP的流量“活水”引入城市既有的文化“河道”之中。这样看来,所谓 “天作之合”,未必只指内容与城市的先天契合,更能是城市主动耕耘出的双向共鸣。

“盗笔宇宙”的能量

一个虚构的网文IP,何以能深度联动两座城市的文旅发展?这需要从文化IP的本质和该IP的发展轨迹中寻找答案。

IP是“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在文化产业中一般指“版权”。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都是其常见载体,核心在于鲜明的文化属性和独特的可识别性,更兼具可复制性、延展性、情感连接性等特征——《盗墓笔记》这一IP的发展,正是对这一概念的生动诠释。

要量化《盗墓笔记》IP的影响力,社交媒体平台是直观的窗口。

据新红数据,截至2025年8月25日的近30天内,小红书上“长白山”话题于8月17日达到话题参与人数增量峰值,8月15日至19日话题互动数、预估阅读数、发布笔记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内其他时段。

在相关笔记中,点赞数前10的笔记有9篇与盗墓笔记IP直接相关:既有粉丝发布的角色cosplay视频,也有十年前曾参与“十年之约”的“稻米”重游故地的转场。值得注意的是,话题的参与者中近七成为普通用户,反映出其背后庞大且活跃的粉丝社群。

数据背后是IP强大的情感内核。故事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击中年轻人的情感需求,成为他们情感投射的载体。这种共鸣同时催生了旺盛的创作热情。正如亨利・詹金斯所言,粉丝如同“盗猎者”,在原作的基础上重构内容:“盗墓笔记吧”聚集了超480万关注者,累计发帖逾亿条;在LOFTER上#盗墓笔记#标签的浏览量超1亿,参与创作数超50万;角色cosplay亦常见于各类漫展。IP在原作者与粉丝的共同参与下持续生长。

随着粉丝文化的成熟,该IP的商业化版图从书籍延伸至影视、话剧、游戏等多形态,显现出构建本土超级IP宇宙的趋势,但路径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影视化作品的热度颇高,却常陷入“高热度,低口碑”的困境,被普遍认为早期缺乏统一开发管理、资本涌入导致制作水平参差,使其难以形成系列品牌效应,限制了影响力的进一步释放。

不过粉丝的消费热情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推动衍生品开发走向蓬勃。相较于影视作品的单向输出易引起粉丝疏离,设计精良的衍生品(尤其是“谷子”)将选择权交还粉丝:通过挑选、交换承载角色和情节的周边,粉丝可将虚拟符号融入日常生活,完成主动的、个性化的参与。这些衍生品既是身份标识和社群“社交货币”,也是虚拟情感的现实寄托。

对粉丝消费力的洞察催生了活跃市场。以2025年“八一七稻米节”为例,官方周边总价近七千元,含拍立得、徽章等近二十种类型,分设多主题系列,通过线上预售、线下快闪店等渠道发售;同年,IP跨领域联动覆盖购物中心、文化机构等场景。如此布局的底气来自过往的销售数据:在Bilibili官方抖音旗舰店中,吴邪与张起灵的8元生日小卡分别售出2.8万和2.3万份;长期联动的手账品牌Kinbor,其淘宝旗舰店销量第一的盗墓笔记反光吧唧,定价19元起,已售1万多份。

强大的消费意愿为IP探索深度文化联动奠定了基础,其中与中国邮政的合作颇具代表性,展现了IP在地化的新可能。双方合作不止于发行联名明信片,更整合邮政资源:苏州邮政发行相关邮资标签、启用文化日戳,融入“八一七稻米节”;2023年线上寄信活动设置了故事相关线路,让粉丝的信件沿主角的足迹传递。

联动进一步延伸至实体空间。西藏墨脱作为书中角色张起灵的故乡,2024年4月开设“美丽边城・秘境墨脱”主题邮局,既成为粉丝打卡点,又承担公共服务、文旅推广和助农功能,实现了多重价值融合。

杭州的联动则凸显在地化运营优势。2021年杭州邮政便与IP方接触,2024年8月“稻米云游局”快闪邮局开业,首枚“吴山居稻米节”主题文化日戳启用当日,吸引了超2000名“稻米”排队,营业额破10万元。2025年“八一七稻米节”中,联动升级为杭州、长白山等五城云游计划,杭州快闪邮局设直达墨脱邮局的专属邮筒,可加盖当地当日邮戳回寄,强化了跨地域联结。

当IP抵达城市后

作为粉丝的“稻米”,提前数月乃至半年做攻略、订酒店、订包车、抢门票,怀揣着期待和念想自发奔赴长白山与杭州,只为与故人一会——这种“为爱横跨千里、奔赴一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1997年小说开始出版、2001年电影开始上映的全球知名IP《哈利波特》,时至今日依然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前往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寻找“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而位于伦敦市郊的哈利波特工厂,则更像一处迎接络绎不绝的朝圣者的圣地。在国内的北京环球影城,身着魔法袍的游客将售价近四百元的“海德薇”一只只地“认领”回家,已是屡见不鲜的场景。即便在原作完结多年后的今天,一场主题限时快闪店的出现,也足以在社交媒体上轻易搅起新一轮的话题。

2024年5月,《我的阿勒泰》播出,其中展现出的广袤自然与人文色彩,让阿勒泰地区一夜走红。据阿勒泰市文旅局统计,剧集播出20天后,全地区接待游客超286万人次,同比增长42.05%,实现旅游收入20.45亿元,同比增长77.98%。这波热度延续到了次年,2025春节阿勒泰市接待游客42.4万人次,游客总花费4.99亿元。同年上半年,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已达13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并直接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全面升温。恰如剧集总制片人齐康所言,“故事从阿勒泰生长出来,而影片从某种程度也反哺了土地。”

这背后藏着共通的心理路径:一段动人的叙事,能将物理的城市空间,转化为有情感、有故事的“媒介景观”。观众或读者在消费内容时,会与故事场景产生情感联结,这份由内容催生的情绪价值,成了他们去现实地点“打卡”的核心动力。

于是旅行的意义变了。游客不再只满足于看风景,更渴望走进故事发生地,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就像对“稻米”而言,去长白山看“青铜门”、到杭州寻“吴山居”,本质是一场“文化朝圣”:循着角色的足迹走一遭,才算让虚拟的情感有了现实的落脚点。

不同类型的IP,正以各异的方式实现这种转化。

然而,IP带来的流量馈赠,往往是把双刃剑。如果游客面对的是溢价食宿、漫长等待和粗糙的打卡点,最初的向往会变成失望,反而损害城市的口碑。更可惜的是,不少联动只图“网红热度”,仓促上马又迅速沉寂,那些缺文化内涵的“贴牌式”景观,既难引发情感共鸣,还可能得罪粉丝与本地居民。这正是多数短暂性IP的困局。

对城市来说,唯有让IP真正融入,它才能跳出“引流工具”的局限,成为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杭州与长白山的探索之所以难得,正在于找对了路径——让IP像自然生长在城市里,让IP的精神内核与城市气质形成共鸣。

这背后,是一种“多方共建”的智慧:一场健康的文旅联动,需要城市管理者提供开放包容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需要IP版权方进行专业且克制的商业开发,但更离不开粉丝社群本身的热情和创造力。

而在这场“多方共建”中,城市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是决定联动最终能走多远、扎多深的关键。如果城市仅仅将自己视为被动的“布景板”,满足于提供场地、坐等流量,那么联动终将只是无根之木。只有往深处走,找到自身的特质,并以此与IP深度联动,才可称之为一次高明的城市叙事策略——这会在无形中强化城市独一无二的存在感,证明自己并非任何地方都可以替代的舞台,而是故事之所以成立的唯一的现实土壤。

从长白山到杭州,从一本书到一个活动,IP正跳出单一工具属性,变成人们寻找情感寄托与身份认同的现实依托。未来在城市的发展中,如何发掘自家文化IP,如何将虚拟世界的情感能量变成现实的文旅活力和文化认同,是一道长期的考题。这既考谋划远见和运营智慧,更考城市对自身文化内核的尊重、珍视和再创造的能力。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润泽子 南方周末实习生 袁嘉婧

责编 戴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