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大广州“城”长记① | 锚定高质量 坚定挑大梁

时间:2025-07-14 06:57:00 浏览: 0

开栏语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城市建设有哪些新成效?今天起,本报推出《大广州“城”长记》系列报道,重点围绕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进行深入盘点,充分展现广州这座超大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七月,正值盛夏,万物峥嵘。位于南海之滨的广州生机勃发,气象万千,正以奋进姿态续写新时代篇章。

1978年43亿元、1985年突破100亿元、1995年突破1千亿元、2010年突破1万亿元、2017年突破2万亿元、2023年突破3万亿元……这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印证着广州四十多年来的跃升之路,也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广州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经济大市,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到“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的殷殷嘱托,从《南沙方案》到《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广州的发展历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嘱托如山,字字千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广州着眼服务全国全省大局,提出“二次创业”再出发,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这一目标是基于对自身“家底”与势能进行深入盘点后提出的,体现了广州坚定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也彰显了这座超大城市的雄心抱负。

新起点,新机遇,新作为。放眼广州,产业向新、改革向深、市场向活、城市向上的火热气象持续升腾,世界一线城市的位势依旧坚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广州蓝天白云的景象让人陶醉其中。

摸高“4万亿”的产业格局

产业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

回望过去,广州经济数据的每一次关键性跃升,对这座城市而言都是一次突破与成长。在即将迈向“4万亿俱乐部”的重要时刻,特别是要站稳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位置,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目标,为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蓄势蓄能,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州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提出了若干个阶段性重点产业方向,稳扎稳打夯实产业发展底座。

细数当前广州的产业“家底”,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了12个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和9个千亿级服务行业,其中传统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有7万多家消费工业企业,500多家专业批发市场,是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两业融合、两化转型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广州还是全球知名的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显示面板产能全国第一,粤芯、增芯有力支撑国芯国用;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康方药业成功研发全球首个肿瘤双免双抗新药;华星光电、华为研发中心、因湃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微信、抖音、希音等企业不断迭代升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经济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攻坚期,加快构建符合广州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更强、产业更优、能级更高的现代化新广州的必由之路。

广州

去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广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明确将建设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伊始,广州旗帜鲜明提出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一个总体要求,把握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两个主攻方向,打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等6个未来产业以及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8个现代服务业。

这是广州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未来五年,广州将打造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4个5千亿级产业集群,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6万亿元。同时,前瞻布局6个未来产业赛道,力争在5年至10年内实现倍数级增长,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依托百万级经营主体、千万级就业人口、万亿级内外贸市场规模,以及全球首屈一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广州建设更高能级更强支撑的产业发展高地信心更大、底气更足。

“项目为王”助推能级跃升

重大项目是城市发展的“强引擎”,是稳经济、促转型、增后劲的关键所在。把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

近年来,广州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创新方式方法,在机制优化、要素保障、服务提升、工作增效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了发展力量汇聚到项目建设上、行动落实到项目建设上、作为体现到项目建设上的生动局面。

时针拨回到2024年,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广州锚定目标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的蓬勃态势——844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14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9%;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10%,产业建设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07%,生态环保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18.3%,城市更新完成年度计划的118.2%。

新起点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之年,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意义更特殊、责任更重大。

广州公布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显示,今年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共998个,年度计划投资3815亿元。其中,正式项目共905个,年度计划投资3657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广州东站至新塘站五六线工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广州铁路枢纽新建白云(棠溪)站工程、金融城站综合交通枢纽等;

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广州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等;

现代服务业方面,包括从化全地形赛车场项目、阿里巴巴新零售供应链华南总部、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改造项目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包括腾讯广州总部大楼、广州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南沙科创中心芯新产业园项目、增城开发区半导体创新智造园、广州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低空经济产业园首开区等;

社会民生方面,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二期工程、开投·智研科创中心、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建设项目、国际呼吸医学中心等;

城市更新方面,包括广州火车站片区(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改造项目、瑶台城中村改造项目、海珠区三滘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海珠区东风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等。

抓项目就是抓落实。今年以来,广州各地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就在上个月,广州市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再次提出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拼经济稳增长、提升城市能级量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为经济大市挑大梁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的是信心,促的是发展,赢的是未来。一批批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建设,正如一场场接力赛,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全力以赴往前赶,争分夺秒开足马力。广州正把一个个重大项目汇聚成一个个经济增长点,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有动力,未来更有潜力。

动力活力持续迸发升腾

城市的活力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经济走向和未来发展格局,决定着城市的兴衰成败。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唯一越千年而繁盛不衰的港口城市。自古以来,广州便富有近悦远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历史中的群星璀璨,也证明了这片宝地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发展的路上总是充满信心。城市的活力来自哪里?广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新征程上,广州鲜明提出,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活力,增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关键新优势。

看改革,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座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的城市。回望过去,广州推出的一份份改革方案、一项项创新举措,成为广州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最动人韵脚。

营商环境改革是广州改革工作的“头号工程”。近年来,广州刀刃向内、大刀阔斧,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营商环境改革从1.0版本迭代至6.0版本,着力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特别是去年,广州对招商引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推动形成全市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的生动格局。深刻的变革带来了显著的效应,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中国商飞、腾讯公司、马士基集团、京东集团、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等国内外企业巨头,纷纷与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增资、加码布局,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灯光逐渐亮起,广州新中轴线的夜色进入最美的时刻。

同时,广州还承担不少国家级改革试点,广州实验室、广州期货交易所、华南国家植物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大平台纷纷落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重大任务扎实推进……广州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节奏。

看开放,两千年来,广州的开放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从广交会到广州港,从中新广州知识城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都已成为广州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

作为一座开放之城,广州拥有68家领事馆、109个国际友城、60个友好港口等各类资源。近年来,法国总统马克龙、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等外国政要纷纷访穗,“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顺利举办,广州在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不断彰显。

开放,对于广州来说,不仅是拧成一股绳走出去,也是发展实力的一把量尺,要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近年来,广州持续强化国家商贸中心功能,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枢纽功能未曾动摇。去年,广州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出1.12万亿元的历史新高,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445家,同比增长27.4%,全国每新设7家外资企业就有1家在广州。

看创新,广州创新资源丰富,集聚了全省70%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校大学生超160万、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3.4%,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0万件,高新技术企业超1.23万家,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广州始终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轴。同时积极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全力担当服务国家战略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这是经济大市的显著特点。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广州作为一座GDP超3万亿元、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2200万的经济大市,更要责无旁贷、勇挑重担,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方面展现更大支撑带动作用。

1—5月,新签约产业招商项目1281个,预计投资总额3347.3亿元;1—5月,全市实现客运量1.37亿人次,同比增长1.7%;截至今年5月,广州实有各类经营主体达383.54万户,同比增长9.4%,其中1—5月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同比增长38.37%,数量及增速均居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位……今年以来,一组组数字,感知着广州经济发展的脉动与活力,也彰显着满满当当的责任与担当。

在广州GDP增长的背后,还有增加的就业和稳健的财税。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也是支撑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盘”。今年1—4月,广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9.93万人,同比增长4.2%,居全省第一,凸显了广州经济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税收收入的增长往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产业效益、企业整体经营状态。数据显示,在减税降费政策背景下,去年广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两年保持正增长,其中税收收入同样实现正增长,凸显了广州经济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广州新中轴线上的建筑群。

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自身发展水平上,还体现在辐射带动能力上。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重要责任,必须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全面系统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近年来,广州充分发挥经济大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协同联动,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对口合作工作以及广佛全域同城化、广州都市圈建设,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和新机制,奋力在全国、全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广州担当、作出广州贡献。

在全球发展坐标中,广州也被国家赋予代表国家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历史使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中心型世界城市……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格局变化愈发快速的今天,随着城市能级的持续跃升和城市地位的重大提升,广州未来发展道路必将更加广阔。

经济大市挑大梁,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今年是大战大考之年,经济大市必定大有可为。时间不等人,历史不待人。新的赶考之路上,广州的奋进长卷正徐徐铺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城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吴子良、骆昌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