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十年医疗援昌 浇灌格桑花开

时间:2025-08-25 13:32:00 浏览: 0

“红色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从2015年重庆市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抵达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医院至今,10年来,该市11家医院通过“以院包科”实现精准帮扶,500余名专家接力奔赴雪域高原,绘出渝藏情深的民生画卷。

技术点亮希望,培训留下队伍

今年6月的一天,重庆援藏专家来到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为当地居民拉姆实施了手术。术后,拉姆又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女儿的面容。也是这一天,在卡若区人民医院以北约4公里的昌都市人民医院,重庆援藏专家开展的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终结了困扰一名患者20年的顽固性高血压。

用技术点亮患者的希望是重庆市医疗援藏的初心之一。机器人辅助下关节置换手术、可回收无导线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10年来,重庆市援藏医疗队队员用一项项新技术提升了医疗援藏的技术成色。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得益于重庆市在医疗援藏之初便强化顶层设计。2017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探索实施“以院包科”援助模式,推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等11家医院与昌都市人民医院签署协议,“一对一”指导其科室建设。

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各科室的医疗技术水平,满足了当地群众看病就医的现实需求。同时,医疗技术的精细化提升推动了昌都市人民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实现了当地“两降一升三不出”,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小病不出县、中病不出市、大病不出区”。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昌都市人民和重庆市援藏医疗队的共同希望。10年来,重庆市探索建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机制,通过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病例讨论,累计开展超5万个课时的实践教学。此外,重庆市援建当地现代化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至今已培训1000余人次。

在专家“进藏教”的同时,学员也“出来学”。近年来,昌都市累计组织405名医务骨干,分批赴重庆市多家三甲医院参加免费培训。

用信息化赋能,健全管理制度

10年来,重庆市在医疗援藏中始终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昌都市人民医院在病案管理、消毒供应、远程会诊、运营管理、体检管理等9个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赋能高原医疗事业发展。

以远程会诊为例,2021年,重医附一院投入近3000万元,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建成远程会诊医学中心。这一平台不仅让当地医务人员可实时与重庆市等地的大医院就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而且可连接昌都市多家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实时远程会诊网络。

重庆市援藏干部,昌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任锦介绍,远程会诊医学中心累计提供服务7万多例,包括远程心电69961例、远程病理3739例、影像远程诊断445例、远程会诊24例,为昌都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重庆市援藏医疗队把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制定《昌都市人民医院总住院医师管理规定》《昌都市人民医院运行病历质量管理办法》《昌都市人民医院医疗纠纷责任追究管理办法》《昌都市人民医院聘用人员职称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文件。随着医院管理、医护质量、感染控制、财务监督等制度流程的修改完善,2018年7月,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

制度完善永远在路上。近年来,重庆市援藏医疗队指导昌都市人民医院建立完善“医疗驾照”管理模式、医务人员心理疏导机制、科研绩效加分制度,修改完善1600余项制度流程,持续提升昌都市人民医院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医院行政管理能力。

10年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坚持“急昌都所需、尽重庆所能”的原则,选派500余名专家奔赴高原、扎根高原,使昌都市医疗服务水平迎来质的提升。重庆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昌都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宇熹介绍,2014—2024年,昌都市人民医院年门诊量从8.8万人次提升到20万人次,年住院人次从0.85万提升到1.48万,年手术台次从0.4万提升到1.1万,为藏区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10年来,昌都大地上的格桑花开了又开,重庆医疗援藏人来了又来,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医者强音。

图片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喻芳 通讯员 秦雨洁

编辑:马杨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