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最新研究:婴儿3-11月龄是肺炎球菌感染“危险期”

时间:2025-08-19 09:42:00 浏览: 0

一项覆盖全国2.1万余名健康婴幼儿及儿童的研究表明,在13个肺炎球菌的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中,14、19A和19F血清型抗体水平始终较高,而3、4血清型则处于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3-11月龄期间出现的抗体最低谷,提示存在易感“危险期”,这进一步凸显了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0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期刊《VACCINES》(《疫苗》)上。

该研究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药品监管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生物技术产品检定方法及其标准化重点实验室联合多家疫苗研发企业共同完成,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为石刚和李红,两位通讯作者为王斌和徐潇。

这是中国首次针对特定年龄组健康人群开展的大规模、横断面、多中心研究,揭示了我国婴幼儿及儿童针对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所覆盖,13个肺炎球菌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的基础水平情况,为优化高价次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配方设计、疫苗效果评估及免疫接种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肺炎球菌疾病列为需要“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主张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防控。针对肺炎球菌疾病的免疫接种,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最具成本效益且高效的方法。

评估疫苗有效性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了解其相对于目标人群的基础抗体水平,也就是自然获得性抗体水平的表现。确定这些基础抗体水平可以深入了解自然免疫,制定保护性抗体浓度的阈值,并为接种疫苗的决策提供支持。具体而言,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描述血清型特异性IgG水平分布特征,可以更好地解释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和与特定血清型相关的疾病风险。

本研究所使用的血清样本采集时间跨度为2016至2023年间的7年,采集地点覆盖中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南4大主要地理区域的8个省份31个县市行政区,因此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中国人群代表性。

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婴幼儿及儿童人群的基线抗体水平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年龄相关性变化,但在肺炎球菌疫苗所含的13个血清型中,14、19A和19F 3个血清型的肺炎球菌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在所有年龄段和地区均超过0.35微克/毫升的“保护阈值”,说明婴幼儿及儿童对它们的天然抵抗力较强。但3型和4型则持续偏低,意味着孩子对这两种肺炎血清型的防御力较弱,更易被感染由上述血清型引发的肺炎球菌相关疾病。

研究还发现,从年龄层来看,婴幼儿及儿童的自然获得性抗体水平的呈现“U 型曲线”,2月龄婴儿因具有来自母亲的“母传抗体”,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抗体均处于较高水平;3-11月龄期间抗体逐渐衰减并降至抗体水平谷底,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因个体自然暴露机会增多,抗体又逐渐升高。这揭示3-11月龄期间是一个易感危险期,应及时采取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予以应对。

从地域差异来看。华南地区孩子的自然获得性抗体水平整体最高,可能与当地流行病学差异、环境等因素相关;华北地区相对较低。比如14型,华南孩子的血清型特异性抗体的几何平均浓度是华北的2倍多。

因此,研究团队建议,婴幼儿应在3-11月龄完成首剂疫苗接种。对抗体水平低的血清型,接种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应更有针对性。北方孩子可更早接种,南方孩子需注意日常防护与疫苗预防结合。

编辑: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