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落葵 | 褚半农

时间:2025-09-07 07:04:00 浏览: 0

《诗经·豳风》里《七月》这首诗,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豳地农耕社会长卷,将先民们的生活图景娓娓道来,真切反映了农民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和他们的生活情况。其中第六章开头是“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诗句写到了他们六七月间采集、烹煮的四种植物,其中“郁”“薁”“菽”三种食材,分别是指现在的郁李、野葡萄和大豆,而“葵”为何种植物,历来众说纷纭。

落葵

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仅注为“葵:菜名”。(1985年版,第271页)与朱熹《集传》释义相同:“葵,菜名。”(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第355页)《毛诗名物图说》认为指的就是落葵科的“落葵”。也有不同意见,潘富俊著《诗经植物图鉴》认为,落葵“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引进中国的时间很早,但在《诗经》时代,中国北方应无分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07页)“中国南方”有没有分布?潘富俊书里没有涉及。据上海科学院编著的《上海植物志》下卷介绍,落葵“原种产我国和印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65页),明确了不存在“引进”的问题,“度娘”也告诉我们,落葵“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种历史”,这就更不能轻易排除那时北方南方都有落葵的可能。本文不为“论证”,就是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角度,也有写一写它的必要了。

落葵古称蔠葵、繁露,更有“胭脂菜”之雅号。《辞源》称其“茎叶柔软,多汁;果实圆小,熟时紫黑色”,“古时榨取其果实的红汁,用作面脂,所以又称胭脂菜”(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版,第1453页),字里行间犹带胭脂朱痕,想见当年妙龄女子对镜点唇施朱,用的正是这天然胭脂。

读者对“落葵”可能比较陌生,如说起它是一种蔬菜,名称是“紫果叶”(民间讹为“紫角叶”)时,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它呀!《上海植物志》的记载是,“上海最早栽培见于清《嘉定县志》(1880年),仅在宅前屋后少量栽培,近年成为市民喜食的商品蔬菜。”(下卷,第365页)我核查过《光绪嘉定县志》,并无“落葵”记载,倒是《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土产”中有记载如下:

“燕支菜,《本草》名天葵。三月种,五月蔓延。叶似杏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八九月开细紫花,结实累累,熟则紫黑色,揉取汁红如燕支。女子取以饰面点唇;或染布物,但久则易变,于法未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嘉定县卷》四,第2835页)

落葵是缠绕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茎淡紫或绿色,叶互生,绿或紫红色,肥厚,光滑。叶腋处生出穗状花序,开着一串串小花,白或紫红色。果实为圆形或卵圆形,没有果柄,一粒粒直接生在枝茎上,颜色由红、深红至黑色。每颗果实饱含紫红色汁液,指染即红,恰似李时珍所言“其子累累如珠,汁赤如胭脂”(《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八卷·落葵》)。

“落葵”在各地有多个名称,如“木耳菜”“豆腐菜”等,而在当地的方言名字叫“胭脂孃”,也许就是“汁赤如胭脂”的缘故吧。

我从记事起就种植胭脂孃,老宅上也只有我们一家每年种植,是父母亲要我这样做的,主要是要它的紫红色汁液,可派上用场。几十年前的事了,在老宅几户本家合住的绞圈房子里,门牌26号的我家这边有个小庭心。爱花的父亲种了牡丹和月季花,我在墙角边种了几棵胭脂孃,当这种缠绕植物出苗后不久,我就及时给它们插上长竹竿,长高的嫩苗就会自动地一圈一圈绕着竹竿向上爬,可长到三四米高。每天看藤蔓在晨露中舒展,紫茎在夕照里泛光,有的嫩头还会探过小庭心的围墙,好让人家知道今年又种胭脂孃了。我们莘庄地区的农村,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舂粉(后改用机器轧粉)后焋糕,每一蒸方糕上用印格分出16小块。方糕出锅后的第一件事,是在蒸腾的热气里,盖上16个紫红色的印,盖印颜料用的就是胭脂孃汁液。为了春节,每年八九月份吧,我会采下一颗颗果实,放在碗里碾碎,多找几块干净的棉絮或布头放在里面,让胭脂孃汁液浸透其中,颜色全部变成紫红色,而后晒干收藏备用。待到焋糕需要时,将这些棉絮、布头用开水,或加上白酒化开,这就成了自制的“天然印泥”。再用事先晒干的野麻皮圆形、轮状果实作印章,蘸上印色敲上去,每小块洁白的糕面上便绽开一圈紫红,图样就是一朵花。这自制的印章,印色虽质朴,却别有一番天然意趣。与此同时,众乡邻有需要的也会上门来讨取,我都会满足大家的要求。而每年夏天时,就开始有爱漂亮的小姑娘来讨“胭脂孃”,我为她们采集后,看她们欢欢喜喜涂在指甲上玩。

尽管我种过那么多年的落葵,但从来没有吃过它,不是不想吃,而是根本不知道叶子还是餐桌上的美味呢。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吃它是1990年代初,那时我在虹桥参加一个会议,午餐有一道没见过的蔬菜,很滑爽,吃口有点像菠菜,味道有点怪。问服务员,她回答说是“紫角叶”。后来在菜场里也见到了,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不是“胭脂孃”叶子吗?区别只在我种的是红梗葵(也可食用),菜场卖的是绿梗葵,这与《上海植物志》中的记载相吻合:“近年成为市民喜食的商品蔬菜”。据说落葵的叶子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把“落葵”叫成了“紫角叶”,仍然未能成为主流食材,销量也似乎没有蓊菜好。而我,除了在食堂里偶尔吃一回,自家从未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