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地方食闻】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时间:2025-08-29 12:08:00 浏览: 0

近期,黑龙江省多地的定制小菜园和鲜食玉米基地迎来了丰收。通过“土地认养”模式种植的新鲜蔬菜与饱满清甜的鲜食玉米使黑土地持续焕发新活力,让农民捧起了“金饭碗”,是黑龙江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定制小菜园促增收

  紫亮的茄子挂满枝头,鲜嫩的豆角垂成绿帘,火红的辣椒点缀在绿叶间……初秋时节,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朱家村的定制小菜园里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精心将带着晨露的蔬菜采摘、打包,送往桦川县星火稻乡旅游景区。

  据了解,朱家村的定制小菜园规划有43个菜园单元,以自种、半托管、全托管等方式,供城市居民认领。村里统一采购优质种子、秧苗,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种植,从源头上确保蔬菜品质。

  在桦川县星火稻乡首届小龙虾美食节上,朱家村的蔬菜摊位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选购。“这些蔬菜都是朱家村定制小菜园直供的,早上摘中午卖,绝对新鲜。”摊主陈建国一边帮游客装袋称重,一边笑着介绍。

  据朱家村党支部书记白长英介绍,“定制种植+展销”的合作模式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耕种体验与新鲜蔬菜的需求,也为村民开辟了稳定的蔬菜销路。借助小龙虾美食节的平台,朱家村建立起了“菜园到餐桌”的直供链条。这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损耗,让蔬菜能以最新鲜的状态抵达消费者手中,更使蔬菜的售价提高了20%—30%。目前,朱家村参与定制小菜园“生意”的农户户均增收已达40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喜上眉梢。

  近年来,黑龙江省多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定制小菜园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哈尔滨市双城区的西斯米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将农田分隔成多个60平方米的“单元格”,从秧苗、肥料到管理,每块“单元格”收取3000元费用,今年的1000个“单元格”已被预订一空;绥化市明水县双兴镇双利村通过“土地认养+田园体验+文旅融合”模式,让城市居民体验农耕之乐;绥化市海伦市仁东村推出40—50平方米的小菜园定制服务,分为自耕和托管两种模式,自耕模式由定制者亲自参与种植,托管模式则由园区全程代管,认领人可轻松收获新鲜蔬菜……这些定制小菜园服务不仅实现了城市居民的“田园梦”,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鲜食玉米效益高

  走进佳木斯市同江市向阳镇同富村的鲜食玉米采摘基地,翠绿的玉米植株随风摇曳。村民们穿梭于田间,熟练地进行采摘、装车和运输作业,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天早上7点多我们就开始上工了,每天一般干8个小时,空闲的时候还能再做点别的活增加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分红,一年算下来能多挣三四千块钱,感觉挺好的。”同富村村民刘彬说。

  这片热土上一步步发展壮大的鲜食玉米产业背后,凝聚着村集体带领群众找准路子、务实奋进的生动实践。村集体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品种,从源头上保障了玉米的优良品质,还积极对接企业、拓展多元销售渠道,持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真正让鲜食玉米成为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目前,村里的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0亩。和普通玉米相比,鲜食玉米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每垧地能多收入5000—8000元。”同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克明表示,下一步,村里计划把农户组织起来,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并筹建一个鲜食玉米加工厂,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鲜食玉米产品的附加值。

  走进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的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宽敞的场院里,几十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手法娴熟地剥鲜食玉米。没多久,他们身旁的筐篓里就堆起了小山,剥好的鲜食玉米被迅速送入了清洗车间。“现在是农闲时期,我在家也闲不住,这活不累人,坐着就能干,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村民王臣说。

  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现代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经过喷淋清洗、严格分拣、高温蒸煮、真空包装等多道工序,这些带着黑土清香的鲜食玉米被锁住鲜甜,穿上“新衣”,销往全国各地。生产线上流动着的不仅是金黄饱满的鲜食玉米,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该合作社的日常用工保持在50人左右,在生产旺季,这里每日可吸纳超过80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日收入可达150—200元。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增收之路越走越稳。

  “合作社种植了1000亩鲜食玉米,现在正值口感最佳、品质最优的黄金阶段。合作社全部采用订单化生产,销路完全不用愁。去年,我们的鲜食玉米已经销往浙江、河南、安徽、北京等多个地区,目前销售网络还在不断扩大。生产线上正在处理的是来自向阳镇的小园玉米,同时也在加工同江市临江镇的小园玉米,加工完的玉米效益好,能切实帮助农户增收。”该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加工自产的鲜食玉米,合作社还充分发挥产能优势,为周边乡镇提供代加工服务。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设备利用率,更带动了周边村镇共同发展,形成了区域联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订单农业和加工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增产又增收”的目标。

  此外,绥化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等地近年来也聚焦鲜食玉米产业精耕细作,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让黑土地孕育的“金穗子”变为富民增收的“黄金产业”。其中,绥化市是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的核心区域之一。绥化市青冈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量4亿穗,拥有加工企业27家,年产值超6.5亿元;海伦市也借助当地农业资源,推进鲜食玉米精深加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该市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达20家,年加工能力6亿穗。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的鲜食玉米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能力显著提升,为当地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鲜食玉米的“出圈”到整个农业产业的“蝶变”,黑龙江省不仅蹚出了一条富民增收的特色之路,更为周边地区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高伟)